鸿渐于陆

本想着写满十八式,但按照目前的进度来看,是很难凑够十八式了。所以还是那句话,量力而行,适可而止。能写多少就写多少,我没法保证看完这本golang脱口秀,一定能成为golang大拿。但入了门,能自力更生开始写golang段子应该差不多。

技术这点事,说破天就是熟练工。一个知识点,一次不懂,就看两遍。两次不行,就来三遍。熟能生巧,巧能夺天。多少个大牛也是从一行一行代码中走过来的。毕竟像李一男这样开挂的技术太少了,绝大多数的coder生涯还是依靠代码量堆砌起来的。

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,计算机课程分为量大专业方向: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。理论研究就是研究各种算法原理,偏向于数学。应用实践则偏向于想法落地,也就是编码实现。那会总觉得写代码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和有前途的事情,而研究算法,枯燥无聊,没有出路。

10年之后,我错了。

写代码的永远是民工,只不过是稍微高级一丢丢儿的民工。研究算法的,终归是比民工高级的金领级民工。在IT程序员这行,牛逼的算法不好找,写代码的程序员一大堆。所以算法最终要比代码重要。

多少次,想从写代码转行到研究算法,但总以失败而告终。原来有些债欠了就永远没机会去还了。人生能有几个10年,一个十年已然逝去,下个十年悄然到来。用了十年的时光,才明白数学不是摆设。难不成还需要再用一个十年来弥补这个过错?

或许弯道超车这四个字仅限于纸面之上,而现实却已经永远丧失了超车的机会。有些机会丧失了就是真的丧失了,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来准备的,但为了这个准备,你又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。厚积薄发,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。

对于程序员来说,很多人都是这是一个青春饭。放到以前,我会嗤之以鼻,莞尔一笑。但现在我发自内心的表示认同,中国是没有程序员情怀的。中国的程序员黄金时间是在25~32岁,这段时间,可以尽情的加班,尽情的熬夜,尽情的迸发灵感,尽情的肆无忌惮。而一旦过了黄金时间的程序员们,就需要考虑养家,需要考虑生活,需要考虑和同龄人之间的财富差距也需要考虑自己下一代的未来。精力有限,家庭慢慢占据了精力的大头。对待编码,纵然还有十分的热情,但已经无法奉献五分的精力。

如果旁边又有一群优越的同龄人在刺激你,那种滋味着实的难受。

不是故意贬低程序员这份职业,而这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困境。而这个问题,以前总是刻意回避,但现在已经无法逃避。对于这个问题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。毕竟路是自己选的,再苦再累也要走下去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